清华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 金峰:有关科研、导学和社会责任的品位三谈
院校招生 | 2023年08月19日 10:19 | 文章来源:都学MBA
优秀的研究生离不开指导教师的精心指导。“大鱼前导,小鱼从游”,是清华优秀的师生导学传统。为更好地发挥优秀指导教师及团队的引领示范作用,弘扬高尚师风,研究生院和研究生团委联合推出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及团队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些潜心育人、亦师亦友的指导教师们的风采。
金峰教授
寄语:“我希望大家都能保持初心,做一个有品位的人,想想自己这辈子到底喜欢什么、想做什么。”
指导教师简介
金峰,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高拱坝静动力分析、堆石混凝土材料与结构研究等,是堆石混凝土技术发明人,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0余项,获得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及1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被评为2022年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想,要到一线去实践”
金峰老师带领着他的团队一直致力于堆石混凝土坝的创新与应用,其中一项工程自2003年始距今已然整整二十载,对此老师感叹道:“在20年的时间里,我们团队投进去了好几十个博士和硕士,另外还有很多的技术人员,在工程一线踏踏实实地进行资料收集整理、现场试验和技术推广。”
在这二十年的岁月里,没有什么事情是一蹴而就的。所有的技术都要从无到有慢慢地形成并不断地打磨,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工程单位采用,再由团队制定出普适的标准、规范,并成立专门的技术委员会……没有一个环节是轻松的,但金峰老师却笑着说:“其实做起来就会发现,只要能一直坚持去做,其他的都没那么艰难,虽说是20年的光阴,其实就是弹指一挥间而已。”
金峰老师极为注重实践,他强调:“必须要到工程一线去,只有在工程现场投入大量的时间,才能不断发现工程中有哪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而不能每天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我们做研究,就是为了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这才是我们的初心。”
注重团队建设是金峰老师的团队取得丰硕成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提到团队的成员时,金老师的语气中也不自觉地染上几分自豪:“我的老师们都是最一流的工程师!”随即又爽朗地笑道,“我也是很好的工程师,并且希望能够把学生培养成为和我们一样优秀的工程师。”
金峰老师的团队所从事的项目都有很明确具体的工程背景与需求,这其中包含很多工程界依靠现有技术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因此他们必须集思广益,开拓新的技术路线。而在新技术路线的探索过程中,基础研究、技术推广、更新迭代等方面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唯一的应对之道就是不断坚持、逐个突破。“不存在什么一劳永逸的做法,整个研究经历往往会十分漫长和煎熬,这就必须拥有一个很好的团队,团队中的每一员都要愿意去为这件事情持续付出和大量投入。”老师叹道。
“热爱”不是凭空而来的,更不只是一句口号,做研究是一项漫长而耗神的工作,然而金峰老师却甘之如饴。多年来他带领着工程团队赴实地考察,走南闯北,足迹踏遍了全国每一个省,而这样辛苦的经历在他眼中却有着行游江湖一般的浪漫:“水利水电这个专业最好的一点在于能够让我们到处走走,对于喜欢四处旅游、喜欢探索和建设一番新天地的人来说是很好的,你可以在科研的同时领略到祖国万里河山的壮美,当然要实现这一点你就必须走出书斋,走到外面的世界中去。”
金峰老师在工程现场
“大鱼带小鱼”
在指导学生方面,金峰老师也有着一套“独门秘诀”。
在他门下的学生刚进组时一般不会被指定某个方向或课题,而是会有一个“缓冲期”。在这段时间里,金老师鼓励学生们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领域。对此,他解释道:“选题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阶段。如果直接给学生确定一个题目的话,虽然他们可能出论文会很快,但是如果缺乏了自主选题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就难以培养出一个好的学术品位。”
“品位”是金峰老师在接受采访时不断强调的一个词。老师表示,无论是做科研、拿学位还是找工作,在人生中的每个阶段、方方面面都要努力培养出一个好的品位。对于学术品位,他也有着自己的理解:“有品位的人知道他(她)做的是正确的研究,虽然可能经历失败,因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冒险,但是没品位的东西一定不能成功。”
“我们的博士学位只是表明学生们接受过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训练,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获得了某领域的大师身份。我所认为的我们清华大学的教育过程,其实就是把一个充满着创新意识的小孩发掘出来,把这个人从一个业余的创新者训练成一个职业的创新者,这样的人才培养才能真正推动国家的进步。”
怀着满腔的热情与殷切的期待,金峰老师引导学生们一点点地构筑起他们的人生阵地。他用“大鱼带小鱼”来形容自己和学生的关系:“我觉得研究生阶段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当处于一种比较从容的状态,就像大鱼带着小鱼在海洋里遨游。”
老师这种开明的育人观念离不开他自身的学习和成长经历。金老师结合自己的学生时代和如今的老师身份两个层面对导学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尤其提到了师门的“传承”:“从祖师爷张光斗先生开始,我们师门就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真问题、做工程师。我的导师张楚汉院士一直聚焦于解决真问题,现在他90多岁了还在每天坚持工作,精神状态也非常好,新冠痊愈后马不停蹄地又扑到了工作中。这些老先生们给我的熏陶,我也希望能够传递给我的学生,让他们也能解决真问题,做真正的研究,走到国际的最前面。”
对于科研人员来讲,学术研究在宏观上意味着推动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但在微观上本身也是一项具体的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些个人利益的考量。对此,金峰老师启发大家:“做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维持生活——‘混饭吃’,可能也会需要去面对一些琐碎无意义的任务,但关键是要在这些俗事之中不忘初心,当有条件的时候或者说自己能够去创造条件的时候,还是要去做有品位的工作。除了吃饭,我们还得不时地仰望星空,想想自己内心那个不变的东西。我不会要求自己的学生去坐冷板凳,把自己‘卷死’,而是希望他们从能够选择的适合自己的工作中获取好的资源,然后尽量去追求那些有品位的工作,让自己的内心获得平静。”
金峰老师在举办“工程的魅力”讲座
用朴素的爱,干实际的事
关于科研事业不断取得突破的关键因素,金峰老师谈到了很多,但他尤其强调的一点还是中国水利水电行业的大环境。
“三峡!”他激动地说,“你们应该知道三峡吧,这就是国家给我们的机遇。”
“我们能够成为顶尖的工程师,能够做最前沿的研究,因为这三四十年正好处于中国水利水电行业飞速发展的时期。对于我们这个领域而言,中国的水利水电行业在引领着世界的发展,没有被别的国家‘卡脖子’。我们从事这些工程的人都是为了整个社会和国家的需要,把自己的事业和民族复兴、国家需求联系在一起是水利专业的特点。”
除了科研以外,金峰老师同样鼓励自己的学生做社工。他不反对学生们探索和实现多元化的人生可能,但有一点他始终强调,“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最终都要对国家社会作出实际的贡献!”
在金峰老师看来,爱国从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号召。在他的观念中,爱国是一种很朴素、很自然的情感,这种意识不需要多作强调。“就像唐诗宋词那样,我们从小就通过读李白的诗体会到了中华文化之美,会不爱国、不佩服我们的传统文化吗?这是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事情。”
但他同样强调,这种爱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对文化的认同和赞赏,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要脚踏实地,行远自迩,做实际的事:“一定要做新的东西,而不是在论文或者阅历上永远跟在导师后面。只有走出舒适区,成为独立的人,才能不断用自己的品位与学识来造福更多的人,把社会和国家建设得更好。
都学课堂MBA带学班。读MBA,上都学课堂
欢迎报考2026年入学华东师大MEM!新版教育培养方案彰显AI时代世界管理教育变革大趋势!
白重恩: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关键期,该如何发力?丨国是访问
“新技术驱动的服务运营创新”学术论坛暨第六届中国“双法”研究会服务科学与运作管理分会学术年会成功召开
华东师大2025级MBA新生画像——快来解锁你的新同学!
MBAChina到访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调研交流
问老师
手机看课
微信关注
我有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