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的幸福在哪里
院校招生 | 2023年08月01日 13:34 | 文章来源:都学考研
我在电台的夜间心理节目做过多年嘉宾,曾有一位研究生朋友留言说:“我读研的动机很简单,一是因为周围的人都在考研,我不想被落下;二是我想摆脱三线城市非著名大学、冷门专业的过去。我很努力也很幸运地考上了向往的学校和专业。但是,如愿以偿的狂喜很快就不见踪影,如今我只想逃跑。这里强手如林,有的同学已经发表了文章,而我的课题还没有任何头绪。导师根据他申请的基金给我定了研究方向,而我却丝毫提不起兴趣。这个课题实验室没人做过,也无人可以请教……为了不在宿舍里堕落下去,我每天早早就到了实验室,本想检索文献但很快就变成了上网摸鱼,每天夜晚荒废时光的自我谴责让我辗转难眠,第二天我又开始重蹈覆辙……在考研的日子里,支撑我熬下去的是对研究生生活的幸福憧憬,而现在我却不知如何坚持下去……人生的幸福究竟在多远的未来?”
对于考研上岸的朋友,也许这样的内心起伏并不鲜见。
畅销书《幸福的方法》的作者泰勒·本-沙哈尔博士曾在哈佛大学逾千人的课堂上做过一个调查,他问在场的学生:“收到哈佛大学入学通知书那一天,你是否超级开心?”几乎所有听课的学生都举起了手。他接着又问道:“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相信这种快乐将一直持续下去的人请举手。”刚才举手的学生几乎都继续举着手。随后,他问了第三个问题:“到现在还因此感到很快乐的人请举手。”这时仍举着手的人已经寥寥无几。
在泰勒·本-沙哈尔看来,有时目标实现的幸福感之所以不持久,是因为它们来自压力和焦虑的消除。这就像夜以继日,漫长如马拉松,压力如山的考研结束后,我们终于可以放下身心累积的重负,那确实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解脱和轻松,特别是收到捷报的瞬间,一颗悬着的心终于可以落地。但是,这种幸福感往往也消失得很快,原因之一是它本身就是与负面情绪共生。“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痛了而高兴。然而,由于这种喜悦来自痛苦的前因,当痛楚消散,我们很快就会把健康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事,病愈的喜悦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难怪从中学、大学再到研究生,多年苦读后的金榜题名所带来的欣喜似乎总是那么短暂。
就像留言的那位研究生一样,我们从小就活在一种“幸福在未来”的叙事之中,今天的付出和汗水是为了未来的收获,父母和社会告诉我们似乎只要考入名校,拿到成功的门票,一生都会幸福无忧。换句话说,牺牲过程中的幸福是为了换来幸福的结果。于是过程有多痛苦,我们对结果就有多期待。但是心理学家理查德·戴维森指出,“达成目标之后的积极情绪”往往很短暂,真正持久的幸福来自“达成目标之前的积极情绪”,也就是我们朝着目标前进时所感受到的情绪,比如“乐在其中”。
可是,在漫长的求学生涯中,我们很少能享受过程,似乎过程本身并没有意义,它只是达成结果的工具,我们期待的只是尽快结束这个过程。可是人生也只是一个过程,如果无法找到投入当下的方法,没有享受过程的能力,我们或许将永远认为幸福在未来。在理想的情况下,读研的过程应该是天天都做着那些让我们感到有热情、有乐趣又有意义的事情,但是这并非事实。可是在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因为人生完美才感到幸福,而是因为能体会到某个幸福的瞬间而感到人生变得完美。哪怕不总能让自己感到幸福,至少也可以让自己不要感觉那么“不幸”,应对生命历程的能力其实也就是过好这一生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读研不只是学业的长进,也是人生的修习。
那位同学之所以能熬过考研的艰辛,是因为他用幸福的未来赋予了当下以意义,而如今他却找不到自己面对挑战和痛苦的意义。人类不同于其他物种的一个特点是我们会思考人生的意义。事实上,最让人绝望的不是痛苦,而是没有意义的痛苦。人生越是在这样的迷茫时刻,越需要明确自己所做的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因为用尼采的话来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就可以承受随之而来的任何难题”,对于读研也是一样。哪怕一时不知道“怎么办”,如果明白了“为了什么”,我们也更可能坚持下去。这个“为什么”其实就是所谓的意义感。对于“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因为人生并没有固定的意义。但是这种“空白”也给了我们一种填空的自由——自己去发现和赋予人生意义。
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提出人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一是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即行动的意义;二是通过体会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即体验的意义;三是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姿态,即态度的意义。对于这位提问的同学,虽然目前他对自己的课题毫无兴趣缺乏动力,体验也很痛苦,但是他还拥有第三种赋予人生意义的可能,那就是选择面对的态度——是把这段经历当作无处可逃的苦难,还是锻炼成长的机会?没人喜欢“别无选择”,但是接受“别无选择”也是一种选择,这意味着我们不再做无用的对抗,而开始去创造新的可能,从“我不想要这样的人生”到“我想要如何面对这样的人生”。
在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所著的《发现心流》一书中曾提到过一位叫里柯的生产线工人,大多数人很快就会厌倦所从事的单调的装配工作,但是里柯干了五年仍然津津有味,因为他把工作当成了奥运比赛,而他自己就是奥运会选手,他每天都想打破自己的记录,最终他把单件装配的时间从43秒缩短到了28秒。从这种工作方式中他找到了一种快感,并乐此不疲。
其实,重塑意义就是重塑现实,因为人类是通过意义的透镜来审视现实。通过把工作变成游戏,里柯也获得了内在的动机,他不再认为自己是在满足别人,他是在满足自己。所以,与其问读研有什么意义,不如思考“你希望读研有什么意义?”。如果暂时没有找到也不要着急,寻找人生的意义本身也是一种意义,就像圣杯对英雄的意义绝不只是得到的那一瞬间,没有追寻就没有传奇。
在这位同学的留言中,他对自己的课题,对自己的状态有诸多不满,但是他并没有提到自己究竟有哪些热情,又有哪些优势。说一万遍“我不想要”对我们实现想要的目标也不会有什么帮助。很多时候,人获得面对挑战的力量不是因为自己变得更完美,而是找到了发挥自身优势的途径。
我们大致可以从他的留言中看出他的几项优势:学习能力、勇敢坚毅、自我觉察,而且他能走到今天也肯定积累了应对困难的经验。从人生修习的角度来说,也许他的首要的课题并不是研究生论文,而是如何在现在的情境中用上自身已有的优势和资源,即优势迁移。比如,虽然他对目前的课题兴趣寥寥,但是他可以发挥自身强大的学习能力找到深入其中的捷径;哪怕实验室没有人做过他的方向,他可以调动当年跨校考研的勇气去寻找和询问其他科研院所从事相关研究的研究者;他也可以通过全面的自我觉察,客观地看待自己,而不是一味地自我否定;他还可以通过回顾自己的考研经历找到那些可以复制的应对困境的经验,比如通过运动放松身心。
聚焦问题与缺陷让我们沮丧,而关注优势则会为我们赋能。积极心理学研究者赵昱鲲在《无行动,不幸福》一书中提到,他在面对那些不擅长又非做不可的事情,比如让他情绪崩溃的财务报销时,会穿插着做一些能发挥自己优势的事情,比如阅读和写作,这些发挥自身优势的事情会补充财务报销耗费的心理能量。
所以,如果这位同学真的看不下去文献,不妨把上网摸鱼的时间用来投入自己有热情又能发挥优势的事情,这样至少不会因为荒废了一天而自责,反而可能会因为有机会发挥优势而拥有了更多面对困境的能量,毕竟我们都需要一个面对挑战的支点。
这位同学最后问道:“人生的幸福究竟在多远的未来?”也许一行禅师的话是最好的回答:“没有哪条道路通向幸福,因为幸福本身就是脚下的道路。”我们可以做五年或十年的规划,但没有人能准确地预测明天究竟会发生什么,而所谓的幸福无非就是在每个当下发现和创造幸福的可能。
都学课堂MPAcc全程班。选MPAcc,上都学课堂
网友锐评2025最惨10大专业
中国政法大学2026年接收推免生网上报名工作预通知
今年考研初试什么时候?研招网何时能公布?
明理笃行,精工致远|MBA/EMBA第二批次商领计划明日开启,与卓越相遇倒计时1天!
欢迎报考2026年入学华东师大MEM!新版教育培养方案彰显AI时代世界管理教育变革大趋势!
白重恩: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关键期,该如何发力?丨国是访问
“新技术驱动的服务运营创新”学术论坛暨第六届中国“双法”研究会服务科学与运作管理分会学术年会成功召开
华东师大2025级MBA新生画像——快来解锁你的新同学!
问老师
手机看课
微信关注
我有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