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广州举办
院校招生 | 2024年06月26日 09:18 | 文章来源:都学课堂
6月22日,由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广东省教育厅指导,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学堂在线主办的人工智能赋能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宋毅,广东省高等教育厅副厅长冯伟,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李正,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潘伟贤等出席会议。教育部主管部门、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学者、教育数字化专家及一线教师代表共6000余人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参会。
致辞环节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宋毅与广东省高等教育厅副厅长冯伟为研讨会致辞。
宋毅
宋毅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影响甚至重塑包括教育在内的诸多行业,越来越多的师生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与学。为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根据不同需求培养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并加强技能培养,发挥平台优势推动“人工智能+”改革实践,深化能力支撑引领域人工智能的改革创新。下一步,教育部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启动一批人工智能试点高校建设;二是培养一批人工智能拔尖人才;三是建设一批学科领域垂直大模型;四是培训一批高水平复合型师资队伍。
冯伟
冯伟强调,人工智能如何赋能高等教育发展,是教育系统必须思考和回答的时代课题。他表示,广东省教育部门已经从四方面入手开展相关工作:一是加强相关基础学科建设;二是强化人工智能软硬件人才支撑;三是加强人工智能师资队伍的建设;四是支持高校依托优势学科和重大创新平台开展科技创新。
主题报告
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李正,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潘伟贤,清华大学教授、电机系党委书记于歆杰,中山大学教务部质量处(教材处)处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张雁,澳门理工大学教授张毅作主题报告。
李正
李正作《人工智能赋能新工科人才培养: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主题报告,他分享了本校围绕专业、课程、教材、教学、管理、思政等方面开展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通过打造AI+专业体系,以“智能+”优化专业结构;打造AI+课程体系,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和技能;打造AI+教材体系,加强新形态数字教材建设;打造AI+教学体系,建设数智化“深度学习课堂”,打造AI+思政体系,提升思政工作育人成效。未来,华南理工大学将把数智化作为新工科教育整体变革的内生变量,进一步完善数智化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扩大数智化应用场景,最大化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加快提升新工科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潘伟贤
潘伟贤作《人工智能教学政策与发展策略的探索》主题报告。结合香港中文大学的实际应用情况分享了本校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进入教学的相关经验。她认为,人工智能是双刃剑,应当避免滥用,应该把人工智能用作研究而非作弊工具,让人工智能帮助我们而非代替我们思考。为此,香港中文大学提出了一系列措施,释除老师、学生、持份者疑虑,真正推动教师把人工智能融入教与学。
于歆杰(线上参会)
于歆杰所作《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挑战》主题报告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从宏观角度阐述人工智能对大学教育变革的意义;基于自身所授的《电路原理》课程介绍清华大学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实践;从数字化转型到智能化升级,高校应当如何应对。他展示了国外多所高校布局人工智能的案例,并表示人工智能推动高等教育变革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全球共享智能化、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模式个性化终身化。他总结了清华大学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实践得到的经验:人工智能将助力实现个性化学习及规模化培养的统一,优质教学资源和师生行为数据的积累助力大模型的调优,人工智能将进一步变革大学的形态和模式,高等教育的全球化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他认为,高校从数字化转型到智能化升级应形成以下良性闭环的发展思路:打造提升教育质量的人工智能学习平台,开展全球知识共享,依托实践积累的数据及新场景研究智能变革规律,更新教育范式。他逐层解读了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平台提出的模型层、引擎层、应用层三层解耦的新架构,就如何让大模型适配不同学科及课程进行了进一步讲解,并期待高校携手让这一架构落地。
张雁
张雁作《数智时代中山大学教育教学的变革与思考》主题报告。张雁提出,技术与教育相伴而行,正在迈向“人机共智”新阶段,但也对理念方式、学校治理、课堂教学等方面带来了挑战。她总结了中山大学应对挑战的四项措施并分享了实践成果:强化基础建设,打造智慧校园环境;深化数智融合,赋能新质人才培养;改革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智能分析;注重应用推广,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张毅
张毅在《基于机器学习的个性化学习系统与创新》报告中阐述了布鲁姆认知层次、金字塔学习模型及近期国内外其他教学专家有关个性化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他重点分享了机器学习在创新教育中的应用这一命题,深入探讨分析了机器学习的不同方法和不同学习者的特质。
经验分享及交流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胡祥恩,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钱静,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李粤,南方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刘江参与会议的经验分享及交流环节。
胡祥恩
胡祥恩分享主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通过回答问题与鉴别答案培养批判性思维》。他将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三个阶段,并列举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进入教育后诞生的学习场景:个性化学习、内容生成、语言学习工具、自动作文评分和反馈、互动模拟、虚拟导师和助手、数据分析、可访问的学习材料、学习的游戏化及增强创造力等。同时,他也列举了人工智能可能为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挑战的举措。
钱静
钱静作《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教学——以“心智、个体与文化”的探索实践为例》分享。她提出了人工智能进入教育后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即如何解决“规模化”与“个性化”教学的矛盾与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实行个性化教育。她介绍了自己所授的课程如何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雨课堂、学堂云开展人工智能课程建设,训练AI助教的实践经验和应用成果。
李粤
李粤作《“通专融合”人工智能通识课教学应用和探索》分享。她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成果等方面介绍了所授课程《小白学人工智能》,总结了AI驱动下,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的思路及宝贵经验。她期待未来能够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教学,促进课程资源结构的完整化,实现教师针对性教学,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美好愿景。
刘江
刘江作《人工智能赋能计现代大学教学的实践》分享,他分别讲解了人工智能创新教学、指导教学与辅助教学的相关案例。他详细阐述了南方科技大学已经开展的眼科医学课程开展人工智能课程建设的举措及成果。在分享最后,他提出了自己的两点愿望:期待教师永远保持勇气和智慧超越固有经验与时并进,期待培养的学生在AIGC时代拥有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精神。
都学课堂MPAcc全程班。选MPAcc,上都学课堂
华东师大2025级MBA新生画像——快来解锁你的新同学!
MBAChina到访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调研交流
活动报名@珠海 | 北大汇丰MBA公开课《智能突围:AI时代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国际化》
西昌学院2026考研初试自命题科目及大纲调整公告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自动化系关于202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考试科目及大纲调整的通知
问老师
手机看课
微信关注
我有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