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去筹!新理工大学,今年本科招生
院校招生 | 2024年06月07日 16:41 | 文章来源:都学MBA
深圳光明科学城,灯火通明,昼夜不停,这里充盈着深圳下一个40年的科技与创新。
在光明科学城最核心的科教融合集群,深圳理工大学,这所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的新型研究型大学,等到了期待许久的消息。
5月30日,教育部正式批复设立深圳理工大学。《教育部关于同意设置深圳理工大学的函》指出,深圳理工大学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着重开展基础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成功去筹后,深理工也将在今年正式招收本科学生。
如同它所站立的这座城市,这所大学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加速度拓路向前。
新型研究型大学
建设一流理工大学,对于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占据主动权至关重要。从深圳理工大学开始筹建到正式设立,这条探索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依托一流科研机构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的路已经走了近六年。
如何才能更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蓄积科研后备力量?2018年11月,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决定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科研资源和产业资源为基础,共同筹建深圳理工大学。
图 |深理工校园设计鸟瞰图
自那时起,在深圳这个先行先试的地方开疆拓土,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和亟需人才供给,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蹚出一条新路,就成为深圳理工大学的使命和愿景。
而深圳,从来不缺速度。谋划教育大计的深圳高起点再建新大学,在土地、校园建设等各类经费共计投入超百亿元,其背后藏着深圳对教育大计的高瞻远瞩、对城市“未来”投资的始终如一。
图 |深理工明珠校区
缘何无数道殷殷目光会注视着这所新大学?或许是因为它真的会改变什么。
不同于其他新型研究型大学,深理工依托一流科研机构建设一流大学,而这种办学路径,也正是一些国际一流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等采用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图 |深理工主校园实景图
就像樊建平所说,“深理工不是从0开始,是有‘根’有‘魂’的,它是在深圳先进院十几年的体制机制探索和研学产资的成果上‘长’出来的,二者是深度合作的关系。”
图 | 深理工筹备办主任樊建平
“在深圳这个先行先试的地方,我们希望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蹚出一条新路,这也是我们的使命和愿景。”
如今,近六年的时间缩地成寸,光华灿烂的世界,就在深理工的眼前。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因此深理工从建设之初就打破常规,成立交叉学科的学院。在学院基础上,联合研究院、书院,对学生开展分轨培养。如今来看,深理工的人才培养显然是行之有效的。
学院建设上,不必背负历史包袱的深理工,轻装上阵。学校筹备办副主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赵伟就曾提到,“深理工可以说是两个‘没有’一个‘有’,即没有理学院、没有工学院,有的都是跨学科学院。”
图 |深理工开放式校园
学科交叉打破着传统的学科壁垒,实现了知识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如此培养出的人才方为国家亟需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正如深理工算力微电子学院院长唐志敏认同的那样,“一定要把计算机学科和微电子学科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解决好算力芯片的问题。”
聚焦“新工科”“新医科”等国家战略需求,深理工成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生命健康学院、合成生物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算力微电子学院七大交叉学科学院。
今年深理工首批本科可选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神经科学、生物技术、药学、生物医学工程正体现着这种学科交叉,所有学生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类招生,入学一年后便可根据兴趣自主选择专业。
领衔学院建设的是一支以海外高层次人才为主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中包括海内外院士14人、国家级人才88人,长聘教师中有41人在海外获得终身教职,3位外国专家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
与此同时,在深理工,“交叉”不只是学科,它更是一幅人才诞生的拼图。
学院、研究院、书院交叉,学院开展学科知识,研究院提供实践支持,书院侧重综合素质,三院一体托举起学生这轮初升的太阳。
图 | 深理工曙光书院
学术轨、工程轨、创业轨交叉,第一学年本科生就可以在3个不同方向的实验室轮转,3个轨道配备不同类型的专业导师与培养方案,学生可以体会到专属的定制化培养。在这里,他们的人生是一望无际的旷野。
图 |分轨培养学生
国内与国际交叉,目前深理工已与24个国家(地区)的52所高校开展国际科教合作,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Top50高校。世界前沿,深理工触手可及。
而串联起这幅拼图的,是每一位发光的老师,是280余名专任教师;90%具有博士学位,72%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四分之一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
前段时间,深理工曙光书院举行了毕业典礼,书院校友会副会长宋骏腾同学在发言时感慨,书院的三导师制让同学们有机会在院士级的科学家身边做科研,在企业家身边了解行业和社会,在辅导师的温暖关怀下健康成长,“第一次亲身感受到了这种以本科生为本的精英教育,非常震撼!”
图 | 深理工曙光书院毕业典礼
正是如此,深理工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境内外高校累计联合培养学生1766名,其中409名博士生。深圳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首届联合培养硕士毕业生就业升学率达100%,1/3前往华为、中兴等龙头高新企业工作,其余前往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知名学府深造。
联培生人均3.5项科研成果,毕业生多数前往高新技术企业就职,年薪超 40w毕业生近15%,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占比50%,全球500强企业就业占比 20%;2022、2023 两届联培博士生人均12项科研成果,参与发表 SCI 论文中JCR一区共计137篇。
科教与产教
依托一流科研机构建设的深理工,与其他高校更大的不同在于,科研与产业已经深度融合于深理工的教育中。“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是检验深理工能否成功的标准,也是学生未来成才的基石所在。
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度合作,科研平台是深理工最雄厚的家底。
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创新中心、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最大1万平方米的P3实验室……这些大部分高校都难以拥有其一的平台,是深理工学子的日常。
图 |全球首个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深理工在电子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一些国家战略性产业的布局,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去把握国际科学前沿、未来产业发展。”2022届联培生,目前正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的韦剑鸿,就依靠学校的实验室平台顺利开发了一种可制备轻质电磁干扰屏蔽材料的便捷方法。
科研成果集中在这里爆发。去年年底,深圳先进院/深理工李汉杰团队依托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完成的“人体免疫系统发育图谱绘制”研究成果,入选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图 |构建人类免疫系统发育图谱
而这是继于涛课题组“二氧化碳‘变’葡萄糖和脂肪酸”成果后的再次入选。
但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一直以来,科学研究从创新链到产业链之间存在一道科技应用的“死亡之谷”,樊建平曾比喻“技术像水果一样,有保鲜的时间性,搁置越久就没有任何价值可以公开了。”
2021年,深圳先进院首创“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楼上科研人员开展研究,楼下则聚集着相关企业,用这种方式缩短技术到产品的转化周期。这条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前沿路径,被国家发改委选入47条“深圳经验”在全国推广。
图 |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
这种模式又由导师向外辐散至学生。2022届联培生葛伟在导师指导下,从零开始学习,参与了千万级国家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我们班的同学人人都能跟着导师参与项目。正是得益于硕士期间在开发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才让我在找工作时更能获得企业青睐。”
在校期间申请了4项发明专利的他,最终顺利入职阿里巴巴。
这正是樊建平在建校之初定下的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解决从0到1的基础研究问题,还要解决从1到100,从100到无穷大的产业化问题。”
“0-1-10-∞”也是樊建平在深圳先进院当院长时就一直探索的“蝴蝶模式”,深圳理工大学这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就是这只蝴蝶“蝶头”的部分。
图 |“蝴蝶模式”
有一天,当这只蝴蝶扇动翅膀,或许会引发强大的“蝴蝶效应”
都学课堂MBA带学班。读MBA,上都学课堂
26招生 | 2026浙江大学EMBA招生专题正式发布!
京津冀商学院聚首腾讯总部 共探专业学位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高性价比!各省学费最低的MBA院校汇总,收藏!
招生工作 | 浙工大MBA、MEM招生宣讲会暨校园开放日
这个时代,自我投资还是一笔划算买卖吗?
iBEST! 追求卓越、成就梦想 华东理工大学会计硕士(MPAcc)非全日制职业成长营
关于25考研调剂,最后的提醒:
“两湖地区”专业学位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正式启动
免费领取最新备考资料
相识不恨晚,备考路上肩并肩
关注都学课堂,了解最新资讯
问老师
手机看课
微信关注
我有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