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所“双一流”!一重量级名单,出炉
院校招生 | 2024年05月20日 10:11 | 文章来源:都学课堂
4月,中国内地高校作为通讯作者(含共同通讯作者单位)在Cell、Nature和Science(简称CNS)期刊总计刊出原创论文25篇。其中,Cell论文4篇,Nature论文9篇,Science论文12篇。
(注:仅统计Cell、Nature中类型为Article的论文,Science中类型为Research Article和Report的论文,统计数据来自Cell、Nature和Science期刊官网,仅包含已经刊出的论文;部分已经接收或在线发表,即“First Release”,但尚未刊出的论文,会在后续统计中计入其刊出日期的月份内。)
34所高校,登国际顶刊!
据高绩(ID:gaojidata)统计,4月共有34所内地高校顶刊发文,其中32所“双一流”高校。南方科技大学以4篇的发文总数位列第一,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各有3篇论文登上CNS,北京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各有2篇论文,皆展现了不凡的科研实力。
12所高校4月“上新”
据统计,4月共有12所高校作为通讯作者单位迎来2024年首篇顶刊,分别是:东北师范大学、东华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空军军医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开大学、深圳理工大学(筹)、苏州大学和武汉大学。
2所高校,唯一通讯作者
北京时间4月1日,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樊代明院士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ell在线发表,这是空军军医大学作为唯一通讯作者单位在Cell发表的完全自主创新重大成果。
胃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尽管化疗、分子靶向治疗以及近年来出现的免疫治疗有效延长了胃癌患者生存,但耐药依然是胃癌治疗面临的重大挑战。由于胃癌耐药的分子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临床仍然缺乏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手段。团队深入解析了患者药物治疗前后的肿瘤免疫微环境,发现牛磺酸缺乏是导致肿瘤免疫逃逸和耐药复发的重要原因,揭示了化疗和免疫治疗“双重耐药”的新机制。
论文链接:
https://www.cell.com/cell/abstract/S0092-8674(24)00303-9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正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并在健康监测、远程医疗和人机交互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月5日,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功能材料课题组在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Single body-coupled fiber enables chipless textile electronic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提出了基于“人体耦合”的能量交互机制,并成功研发出集无线能量采集、信息感知与传输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智能纤维,由其编织制成的智能纺织品无需依赖芯片和电池便可实现发光显示、触控等人机交互功能,这一突破性成果为人与环境的智能交互开辟了新可能,具有广泛应用前景。该研究工作由东华大学作为唯一通讯单位主导完成,合作单位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安徽农业大学。
创新成果的背后是对未知的执着追求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不懈探索,科研突破的取得更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麻省理工学院的专家对该成果进行了评述报道,该成果被认为有望改变人与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方式,对功能性纤维的开发以及智能纺织品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k3755
院士领衔,巾帼不让须眉
3月27日,吉林大学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先进能源与环境材料团队于吉红院士和陈飞剑教授联合西班牙马德里材料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在Nature期刊上发表了题为“Interchain-expanded extra-large-pore zeolites”的研究工作。这是团队自2021年12月报道的首例三维超大孔硅铝分子筛ZEO-1 (分子筛结构代码:JZO)以来(Science,2021, 374, 1605-1608),三年内在三维稳定超大孔分子筛研究中所发表的第三篇正刊。
巾帼不让须眉。于吉红不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还是一位才华出众、成就非凡的女性学者。于吉红于1985年考入吉林大学化学系,从本科到博士,她一步一个脚印,在吉林大学化学学院的殿堂里深耕细作。于吉红院士博士毕业后留校,她坚守教学一线,为本科生授业解惑,悉心指导研究生攻坚克难。
学术活动之外,她常年保持着早上8点进入实验室,埋头开展实验,一直忙到深夜的习惯,二十几年如一日。于吉红的研究方向是分子筛材料的定向合成,但这条科研路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上世纪90年代,分子筛的研究一度陷入低谷,不少人都劝她改换研究方向。但于吉红不为所动,为了实现分子筛的定向合成,她带领团队着手建立数据库,凭着坚韧的毅力,于吉红团队终于在国际上率先创建了分子筛合成数据库。
30年磨一剑,开拓创新攀高峰。她一直坚守分子筛的分子工程学这一研究方向,并不断攻坚克难,守正创新。2007年、2012年,于吉红分别以第二完成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年,于吉红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羟基自由基加速分子筛成核的晶化机制,为分子筛材料的高效及绿色合成开辟了新路径。2021年,她带领研究团队首次开发出一种基于分子筛薄膜的全新固态电解质材料,该成果发表在《自然》期刊上,有力推动我国在固态金属空气电池领域的进步。
福建农林大学,全球首次
春华秋实、开花结果是大自然最根本的规律。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是茄科植物中少数由开花授粉转变为闭花授粉的园艺植物之一。无需昆虫和人工的辅助,番茄就能“自己为自己授粉”,不仅结实率高且抗逆性强。栽培番茄由原先的开花授粉转变为闭花授粉,这一转变背后的变化机制一直以来悬而未决。福建农林大学吴双教授团队全球首次解析了番茄通过形成特殊表皮毛,改变花的结构,进而改变授粉方式的分子机制。
4月4日,福建农林大学吴双教授团队在Science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HD-Zip proteins modify floral structures for self-pollination in tomato(番茄通过调控HD-Zip蛋白的表达促进闭花授粉结构的形成)”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找到了作物高产和提高逆境适应力的“秘密”,破解了科学难题。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l1982
2024年1-4月CNS统计
据高绩(ID:gaojidata)统计,1-4月中国内地高校在CNS上共计刊文104篇,共有55所高校作为通讯作者在CNS上刊出至少1篇文章。
“科研大学”清华大学表现最为强势,以16篇的发文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北京大学以14篇的发文数位居全国第二;中国科学院大学以13篇发文数位居全国第三;南方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各发文12篇,名列前茅。
附4月高校CNS发文明细:
都学课堂MBA带学班。读MBA,上都学课堂
26招生 | 2026浙江大学EMBA招生专题正式发布!
京津冀商学院聚首腾讯总部 共探专业学位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高性价比!各省学费最低的MBA院校汇总,收藏!
招生工作 | 浙工大MBA、MEM招生宣讲会暨校园开放日
这个时代,自我投资还是一笔划算买卖吗?
iBEST! 追求卓越、成就梦想 华东理工大学会计硕士(MPAcc)非全日制职业成长营
关于25考研调剂,最后的提醒:
“两湖地区”专业学位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正式启动
问老师
手机看课
微信关注
我有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