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余所985,官宣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数量!

院校招生  |  2024年01月02日 10:36  |  文章来源:都学考研

新年第一天,多所985高校发布2024年新年贺词。其中多处介绍到了学校在过去一年的成果: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情况、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批数量、新增高层次人才表现……

北京大学

新征程上,北大努力搭建学生成长成才的阶梯。深入推进数学英才班、物理卓越计划、系列“101计划”,获得13项国家教学成果奖,获批建设数理化生4个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这一年,北大学子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冠军、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总冠军,在辩论、射箭等各类竞赛中创造佳绩,18位本科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600余名毕业生到西部、基层扎根奉献。

新征程上,北大努力厚植人才质量跃升的沃土。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2023年新引进141名教师,4名教师当选“两院”院士,2名教师获何梁何利奖,28名教师获批“杰青”项目、数量保持全国首位,14名教师入选两期“新基石研究员”。

新征程上,北大努力打造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的高地。一年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数再创新高,新增建设9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怀柔科学城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等3个平台顺利推进,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正式揭牌,核糖核酸北京研究中心启动建设。学校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一批研发成果投入应用。北大文科坚持守正创新,《儒藏》、《马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丝绸之路考古等重大项目取得重要成果。学校认真开展“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筑牢基础学科“四梁八柱”,支持一批学科加快冲击世界顶尖。

中国人民大学

这一年,中国人民大学倡议组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大学联盟”,发起成立7个自主知识体系学科联盟,召开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成果发布会;推进学科“优优、强优、培优、育优”工程,设立中共党史党建学院、纪检监察学院、智慧治理学院、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人类学系、国家安全学系、健康中国研究院、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组建人文经济苏州研究中心、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举办首届复兴论坛、通州全球发展论坛、深圳论坛、世界汉学大会、公共服务论坛等高端学术活动,出版“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等精品力作;举办创新高地成立仪式,首批打造8个智库平台、16个创新高地、22个创新基地;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青年项目立项58项,位列全国高校第一。

清华大学

六位教师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一。清华大学作为依托单位建设的世界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锦屏大设施”投入科学运行,牵头研制的全球首条1.2T超高速下一代互联网主干通路开通,领衔设计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清华人用实际行动让创新精神成为清华自强精神在新时代的最好展现。

清华牵头研发的全球首座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以固有安全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核能技术在全世界实现了真正的“遥遥领先”。成功研制全球首颗新款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实现了中国芯片技术的新突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并列全国第三。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0门,其中线下课程35门,位列全国第一。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调整优化布局,拓展服务面向,注重交叉融合、协同增效、开放合作,36个一级学科凝练170个学科方向,8个“双一流”学科稳居第一阵列,10大高峰学科凸显领航态势。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分级分批打造9个科教协同平台和分析测试中心,为教育科技人才提供硬支撑。举办文科发展论坛,获评教育部学科交叉中心。

作为副主任单位承建2个国家实验室,推进建设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牵头7个、共建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1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2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合作论证林草生态“天临空地”一体化、国际月球科研站等大工程,牵头承担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创2030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再创新高,获得一批省部级科技奖励,在《科学》《自然》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卓越师资点燃新引擎。5位教授当选两院院士,位列全国高校第二,1位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位教授获全国唯一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3位教授获全国创新争先奖,队伍建设成果丰硕。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在校工作的两院院士35人,国家级创新团队45个,新增国家级人才115人,国家级人才占专任教师比例提升至17.1%,每6位教师就有1位是国家级人才。

北京理工大学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获批建设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27项,“十四五”以来,牵头立项总数稳居工信部部属高校前列。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项。获批基础科学中心1项、杰青5项、优青10项。获批创新群体2项,数量创历史新高。在校师生31人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创新平台体系加速完善,牵头获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个,参与获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6个。文科科研取得突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34项,其中重大项目6项。科研成果再立新功,高水平省部级、学会科技获奖数量再创历史新高。

学校始终坚持师德第一标准,1个团队获评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新增选两院院士2人。连续三年国家级人才增量超100人,其中自主培育占比半数以上。人才工作逐步由“以引为主”向“以培为先”转变。深化教师队伍管理机制改革,新体系教师占比达50%。推进博士后“倍增计划”,年度招收博士后首次突破300人,新增博士后流动站6个。

学校高水平建设3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15个专业学位类别,网络空间安全、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等新兴交叉学科建设进入国家第一梯队。学科内涵提质升级,6个学科进入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3%、数量位居全国前十,18个学科进入前12%。学科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11个学科进入ESI前1%,4个学科进入ESI前1‰。学校世界大学排名较上年度平均提升99位,其中软科排名世界第129位,近五年提升366位。

中国农业大学

持续深化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实现历史性突破,获研究生教育唯一特等奖,时隔22年后再获本科生教育一等奖,1人获全国杰出教学奖,2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科研团队在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实现《细胞》《自然》 《科学》论文全覆盖。成为在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中实现奖牌、奖章、奖状大满贯的唯一高校。

北京师范大学

这一年,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突出。新引学科领军人才、青年人才等87人,获评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12人,入选国家级重大青年人才工程21人。

获批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7个。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6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课题1项、省部级及其他纵向项目140项,3个学院入选CTTI高校智库百强榜。

南开大学

这一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强化与国家战略需求的有效对接,新成立社会学院、南开-泰康保险与精算研究院,牵头或参与建设的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全部获批,有机新物质创造前沿科学中心揭牌成立,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持续增强,全球学科评价体系中前1%学科增至17个,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进入前1‰。这一年,持续巩固哲学社会科学重镇地位,7个项目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个项目获批冷门绝学研究专项。

这一年,高层次人才加速汇聚,产出一系列标志性成果。陈军院士领衔研发动力电池相关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优秀奖;王磊教授团队首次揭示霍乱大流行菌株起源和完整进化途径的研究成果,被写进国际权威教科书;段峰教授团队牵头完成全球首例介入式脑机接口非人灵长类动物试验,标志着我国脑机接口技术跻身国际领先行列;陈永胜教授团队、孙忠明教授团队在双向人体柔性热管理系统、无机合成及配位化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相关成果在《科学》杂志发表……

天津大学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7项,总数位列全国第一,其中《新工科教育》项目获得特等奖;两个学科入选教育部教学改革“101计划”,牵头建设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推动人才供给与需求有效衔接,谋划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新路径。

高标准推进博士后队伍建设,在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总数和金奖数均位列全国高校首位;连续3次上榜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今年新增14位国家级领军人才、42位国家级青年人才。

一年来,牵头立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1项,累计项目承担数继续保持全国高校前列;重大科研平台建设持续取得突破,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土建工程已完成联合验收;先进内燃动力、水利工程智能建设与运维两个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重组进入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序列,新增合作共建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建设的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

大连理工大学

不断提升育人成效,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9项,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4门,获“挑战杯”特等奖3项、总成绩位居全国第8,创历史最好成绩。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全力做好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新建工作,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和基地7个,获批国家级项目400余项,牵头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一等奖28项,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创新人才引育机制,新增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及高水平优秀青年人才50余人,郭旭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东北大学

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材料科学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ESI前1‰学科达到3个;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排名持续提升,工程学前1‱接近度达60%;数学、物理学、社会科学总论3个学科首次进入前1%,前1%学科达到10个;化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临床医学等前1%学科排名稳步提升;在软科一流学科排名中,矿业工程全球第3,15个学科跻身全球百强,控制科学与工程全国第1,冶金工程全国第3。

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2门,新增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创新创业捷报频传,学生获国家级(国际级)一等奖及以上竞赛奖项232项,以历史最好成绩分别再次捧得“大挑”“小挑”2个“优胜杯”,2018—2022年竞赛奖项数量全国第3、综合排名全国第7。

全年引进高水平人才72人,入选国家级人才奖励计划与资助项目21人。持续完善师德师风建设体制机制,2人分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创新争先奖状,1人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1个教师团队获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坚持“四个面向”,加强有组织科研,年度科研经费进款突破16亿元,创历史新高;国防经费总量突破2亿元。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和Nature发表高水平论文;获批国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项、学科重点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0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牵头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5项;新批建设“深地科学与工程”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通过评估。“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主体建筑结构基本完成,加载装置建设方案通过专家论证。前沿科学中心以“智能赋能”构建钢铁—装备制造循环工业系统取得重要进展。

吉林大学

与25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签订建设任务书,出台支持“政策包”,打好共建“组合拳”,全年新增国家级人才50人,博士生讲师团获中宣部表彰。

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深入推进,5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千分之一,“汽车底盘集成与仿生”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重组,共建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国家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实现突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试运行,“东北与东北亚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冰雪旅游场地装备与智能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生物考古实验室等一批“国字号”平台获批建设。88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位列全国第三;获立50项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位列全国第三;9个学科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位列全国第九;13项教学成果荣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位列全国第十。

马琰铭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7位校友当选两院院士,近三届院士增选中,吉林大学本硕博校友总计33人次,位列全国高校首位。于吉红院士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任露泉院士团队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设团队,孙正聿教授著作荣获“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张汉壮教授、刘斌教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秦彦国教授荣获2023年度“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鄢俊敏教授荣获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付君教授荣获2023“强国青年科学家”,王宁教授团队在无铅钙钛矿物性调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魏宇航荣获“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王俏荣获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

哈尔滨工业大学

“1+1+X”人才培养改革全面落地,本科生生源质量跻身全国前十,学生竞赛成绩摘取“四连冠”,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刷新“成绩单”。8位哈工大人当选新晋院士,105名国家级人才创历史新高,核岗定编、绩效改革、干部能上能下等硬举措接连实施,各类人才活力竞相奔涌。全国重点实验室集群初具规模,“天宫机械臂”精准发力,“地面空间站”领跑全球,“龙江三号”支撑卫星“太空织网”。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新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8门,新建数学、生物学2个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首次举办8个高水平暑期国际学校。获批建设广州国家实验室上海基地,新牵头或参与合作建设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新成立7家实体运行科研机构。牵头承担教育部“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重大专项,获批建设2家教育部首批联合研究院,成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服务中心。这一年,“双一流”建设中期目标整体达成,优势学科加速冲顶。4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13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创历史新高,1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并列第一,上海市哲社优秀成果奖获奖数稳居第一。彭慧胜、沈维孝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周俭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赵东元、葛均波、金力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孙关宏、周振鹤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术贡献奖,雷震获陈省身数学奖,冯建峰获德国洪堡研究奖,彭慧胜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等等。

对接上海先导产业发展,启动科创母基金,首期规模达10亿元,成为全国唯一获批建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高校。

同济大学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质与量均创历史新高,获批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入选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入选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增至109门,位居高校前列。以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均衡发展,1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ESI前万分之一。新增重组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3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3项,位居高校前列,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再创新高。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数量持续增长,郑庆华、童小华、翦知湣、高绍荣4位教授当选两院院士,涵盖基础学科和新兴学科等多个学科领域。

上海交通大学

丁洪、张荻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谭家华、夏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埃里克·丹尼尔·雅克·吉尔森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80余名教师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

交大名师广受认可,薄板结构制造研究所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王振义院士从医执教75周年铸就“一门四院士”育人佳话,林忠钦院士当选“上海市教育功臣”。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成效显著,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8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3门、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25门,教学竞赛突破历史最好成绩。15位本科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总数连续十四年位列全国第一,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继续保持高位态势,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通过国家验收,深远海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可研评审,长兴岛海洋装备研究基地建设有序推进。“实验证实超导态分段费米面”科研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景益鹏院士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39项科技成果获上海科技奖,首个深海中微子望远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陈竺院士、丁文江院士、叶军教授颁发首届“睿远科技大奖”,“四人深海科考团队”勇探南太平洋万米“深渊”,医学院6个项目荣获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推动建设储能技术、人工智能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布局筹建上海首个高水平人工智能学院,“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市级建设方案正式发布,成立首支超10亿元规模的科技创新基金,为上海市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华东师范大学

坚持“唯卓越方可立足”,获批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上海市牵头高校,新获批“石油化工分子转化与反应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软件工程学科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一,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创历史新高并居全国第一,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数创新高,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总数并列全国第四。

南京大学

南大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大项目、大平台建设取得了新突破,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进入全国重点实验室序列,水质风险控制工程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江苏省物理科学研究中心成功批复;国际科技合作开创新局面,成功举办首届中外院士前沿科技论坛,地球生命演化与碳循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立项建设;创新水平持续提升,NI自然指数排名稳居世界前列,12项原创性成果发表于 Nature、Science正刊;在大陆起源、气候变化、基因突变等领域深度拓展对自然的认识,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超构材料、光生物制造等前沿领域揭示了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

东南大学

获批5个本科新专业;增设5个省级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增设数位列江苏第一;获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0门(全省第一)。哲学、物理、计算机科学入选教育部“101计划”;牵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连续五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11项。

王建国院士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熊仁根教授、尤肖虎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年共新增国家级人才78人,海外引才位列全国高校前列。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实现了学校所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全覆盖。

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碳中和科学技术、数字经济与管理3个交叉门类一级学科博士点;工程学稳居世界前万分之一,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和化学稳居世界前千分之一,新增地球科学进入ESI世界前百分之一,进入ESI世界前百分之一学科数达14个。高质量完成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工作,充分展示建设成效。成立医学与生命科学部,加快推动大医科及医工交叉建设;成立交叉学部。

学校牵头建设的国家重要领域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EDA国创中心)揭牌设立,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重组,新增依托共建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教育部影像介入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和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交叉应用、量子材料与信息器件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科技任务实现量质齐升。获批千万级以上项目26项,较去年增长23.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424项,首次突破400项大关;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14项、国际/港澳台项目6项、课题56项。成果产出与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牵头获得“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3项;获国家一级学会/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人才奖16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持续提升,共获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41项,立项总数创历年最好成绩。

浙江大学

这一年,学校矢志立德树人,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层次队伍建设再创佳绩。230余位海内外英才加盟浙江大学,4位教师在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重磅奖励,24个教师团队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学校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这一年,学校突出创新制胜,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取得重大突破。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建设捷报频传,学校发表CNS主刊论文数创历史新高,1名基础学科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新获批建设6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增人工智能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科研经费登上80亿元台阶,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再创佳绩。医学领域不断书写历史纪录,6家附属医院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连续四年蝉联最高等级,1名临床专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护士获南丁格尔奖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这一年,学校执着创新、攻坚克难,以强国有我的坚定信念助力科技强国建设。全面支持国家实验室、深空探测实验室建设发展,用科大行动回应国家战略需求。从合肥先进光源启动建设,到墨子巡天望远镜正式投入观测,从启动超级陶桑装置关键技术攻关,到“九章三号”光量子计算原型机刷新世界纪录,我们全力打造科技领域的“强国重器”。“实现超冷三原子分子的量子相干合成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学校最新自然指数居国内高校第1、全球高校第2。

俞汉青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4位教师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火灾安全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荣获教育部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多位教师荣获未来科学大奖、何梁何利基金奖等重要奖项和荣誉。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13个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8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优化学科布局,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高峰学科、优势学科数量实现倍增,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坚持人才强校,新增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1人获“科学探索奖”,1人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人入选“新基石研究员”,1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强化创新引领,新增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文科全国性科研平台,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获国务院批复立项,国家社科基金各类立项总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单位在《自然》《科学》《细胞》正刊发表学术论文7篇,1项成果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牵头研制的全球首个戊型肝炎病毒抗原尿液检测试剂盒获批上市。

山东大学

这一年,山东大学顺利完成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获批10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研究课题,新增2个新文科本科专业、4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荣获1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在空天探索、远洋科考、铁路隧道、网络安全、生命健康等领域攻坚克难,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及课题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及经费数均创历史新高,新增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牵头建设我国首台自主研制的“子午工程二期”光谱成像日冕仪,发布自主研发灾变分析软件HazE,“五官一脑”高端装备等创新成果获国际大奖,坚实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海洋大学

这一年,学校年度科研经费到账突破10亿元;包振民院士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这一年,学校开展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工作,研究制定《“十四五”期间学科平台建设方案》,持续提升学科平台建设科学化、制度化水平,不断优化学科建设路径,促进学科内涵发展,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成功入选山东省“811”项目优势学科。一流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薛长湖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华军院士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职引进德国工程院院士张驰教授;崔洪芝教授获“全国三八红旗手”。

武汉大学

学校广聚英才、立德树人,新增包括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86位国字号人才,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奖数并列全国第一,学生在各类国内外大型赛事中屡创佳绩。学校勇攀高峰、追求卓越,在CNS国际顶尖期刊发表重大成果数创历史新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三。我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成立华中地区首个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发布数智教育白皮书,在全国率先构建起一体化数智人才培养体系。

华中科技大学

高水平教学成果不断涌现,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5项,一等奖2项。入选国家集成电路学院、成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筹划创建高等研究院,推进公共实验平台建设,新增6个本科专业、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陈学东教授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机器人化智能制造团队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4人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数量又创佳绩。

大科研平台建设成果显著,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通过验收,脉冲强磁场优化提升项目启动开工建设。科研基地建设持续加强,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通过优化重组或新建批准,磁约束氘氘聚变中子源预研装置项目建议书获批。创新科技成果捷报频传,11项科技成果获教育部奖励,41项科技成果获湖北省奖励。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丰硕,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52项。

中南大学

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完成首批“升华学者”评审与“柔性引智”选聘,高层次人才规模更加壮大;培育一流人才,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新增牵头国家基础科学中心项目1项、高能级科研平台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直接经费突破4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合同总金额近6亿元。

中山大学

学校积极推进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马骏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徐瑞华教授荣获202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保继刚教授获颁第16届尤利西斯奖,中大学者还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华医学奖等各类奖项。

医药领域2个国重室通过重组,医药、工程领域新获批共建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多个首批新序列部级平台;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1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3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8项,创历史最好成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八年位居全国高校前三。

华南理工大学

2023年,学校办学发展持续强势攀升,首次跻身“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150强,进入THE世界大学排名前300强,位居全球大学谷歌学术影响力内地高校第16位;2个学科居US 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第一,新增 2个ESI前1%学科,18个学科入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50……

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8门,以第一完成单位获5项国家教学成果奖;落子关键领域急需人才培养,组建超级机器人“珠峰班”,建设集成电路学院,揭牌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53项,其中牵头获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2项;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3项、课题27项;以第一单位在《Science》《Nature》等顶尖期刊上发表系列高水平论文。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7项,其中牵头5项;获中国专利奖11项,2009年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中国专利奖数量居全国高校第一。新文科建设持续发力,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6项。

全年新增院士2人,新增国家级领军人才21人,引育“四青”人才34人,均为历史最好成绩;18人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并列内地高校第12位。

重庆大学

全面完成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期各项目标任务。新增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数量再创新高,刘汉龙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兴良教授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李百战教授获评全国“杰出教学奖”。牵头获教育部科技奖一等奖2项、重庆市科技奖一等奖10项;获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7项、发展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以第一完成单位和第一通讯作者单位在《Science》正刊发表论文。科研总经费和成果转化金额再创新高。共建重庆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正式签约并挂牌,附属医院达到8家。新增化学进入ESI全球前1‰,工程学、材料科学稳居ESI全球前1‰,7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50名,学校综合影响力和国际声誉快速提升。

持续完善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机制,新增非线性分析数学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3个教育部创新平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西南理论物理中心”正式揭牌,提速量子物质、未来芯片等公共实验平台建设,高起点谋划建设嘉陵江实验室。

四川大学

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4项。

分类分层落细落实海外引才工作,大力促进青年人才成长。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等荣誉,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92人、总数达760人。

强化有组织的科研,高水平服务科技自立自强。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首次突破70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顺利完成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重组工作,新增2个联合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以第一单位在Science、Nature正刊上发表论文5篇。

电子科技大学

新增“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1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第二完成单位)、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获奖等级和数量实现新突破。新工科教育改革入选全国首批“中国工程教育改革先锋案例”,学校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

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平台优化重组和建设工作,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积极培育创建中国—古巴神经技术与脑器交互“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2项原创性成果在Nature正刊发表。在第19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和团体、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奖等都有新的收获。

积极推进战略科学家引进,工作得到中组部、教育部认可支持。新增发达国家院士1人、国家级领军人才26人、高层次人才76人,引培结构更加均衡。

西安交通大学

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建设学科交叉中心,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遴选510名企业导师,获批37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项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居全国第三。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1门,累计获批129门,居全国第三。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军民融合示范平台、国家医学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建设成效显著,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千万级项目均创历史新高,多个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重大成果。牵头荣获省部级以上及重要社会力量科技奖励再创佳绩。以第一单位在《科学》发表论文2篇,参与及共同发表《自然》《科学》《细胞》论文10余篇。荣获中国专利奖金奖2项,居全国第一。1个智库入选CTTI高校智库百强榜A+类。

人才队伍规模质量稳步提升,新增国家级人才80余人。多人及团队荣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创新争先奖、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华罗庚数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西北工业大学

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4项,并列全国高校第7,其中一等奖3项。本科招生质量全国排名提升至第19。

新增国家级人才98位,是近年来增长最多的一次。1位教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6位校友当选两院院士。28人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位居国内高校第6。1个团队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奖,1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荣获“中国侨界杰出人物”称号。

深度参与太行等6个国家实验室建设,牵头建设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抓总研制的“澳科一号”卫星B星发射成功并正式交付使用。牵头主持的1项20亿元级重大科研任务取得重要进展。获批两机专项基础研究第三批项目5项。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5项。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实现了工科学院A类学科全覆盖,新增外国语言文学、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获国家级本科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奖总数并列全国农林高校第一。获国家级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全年到位科技经费突破10亿元,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以第一署名单位在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19篇。通过审定(登记)新品种41个,推广面积超5000万亩。小麦新品种促进粮食增产2.47亿公斤、增收7.73亿元。积极融入秦创原建设,转化千万级成果1项、百万级成果10项。

兰州大学

新增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项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位兰大人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8人荣获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和学生奖。

30人荣获国家人才项目支持,任继周院士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周又和院士荣获全国杰出教学奖,“放射化学与核环境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方小敏、沈学顺、高雄厚3位校友当选“两院”院士。陈思宇教授荣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首次获批最高额度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研发缪子成像技术助力文物古迹安全环保“体检”,构建全球冰川表面生态系统DNA病毒数据集,成功研发绵羊基因组育种芯片“兰大·华羊芯”。新增省部级以上重点研究基地13个。3个学院科研经费突破亿元,学校科研经费规模迈上新台阶、实现“倍增+”。文科振兴计划开创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获批数量再创新高,《敦煌学辑刊》新入选CSSCI期刊目录,荣获6项CTTI智库建设和成果奖励。

国防科技大学

这一年,学校在备战打仗中贡献强军鲜明提出“政治+军事+科技”育人理念体系推进教育教学改革,“2+2”培养管理模式、直招研究生入伍、指挥类应届本科生直接攻读研究生等改革举措逐项落地,20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3门课程被评为军队级精品课程,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面向世界军科速发动科技创新引擎,重大工程任务顺利推进,基础前沿研究持续突破,创新平台建设成果丰硕,一大批科技成果加速向战斗力转化,对制胜打赢的科技支撑更加有力。

来源:各学校官网。


都学课堂MBA带学班。读MBA,上都学课堂

相关文章

数字化时代管理面对的真正挑战是什么?丨浙派商学上海站报名开启!

数字化时代管理面对的真正挑战是什么?丨浙派商学上海站报名开启!数字化时代管理面对的真正挑战是什么?丨浙派商学上海站报名开启!数字化时代管理面对的真正挑战是什么?丨浙派商学上海站报名开启!
院校招生 昨天

第一届国家发展青年创业论坛在京成功举办

第一届国家发展青年创业论坛在京成功举办

第一届国家发展青年创业论坛在京成功举办第一届国家发展青年创业论坛在京成功举办第一届国家发展青年创业论坛在京成功举办
院校招生 2025.5.15

496所最全名单!最新ESI排名,出炉

496所最全名单!最新ESI排名,出炉

496所最全名单!最新ESI排名,出炉496所最全名单!最新ESI排名,出炉496所最全名单!最新ESI排名,出炉
院校招生 2025.5.12

重磅预告丨 2025 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即将盛大召开!

重磅预告丨 2025 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即将盛大召开!

重磅预告丨 2025 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即将盛大召开!重磅预告丨 2025 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即将盛大召开!重磅预告丨 2025 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即将盛大召开!
院校招生 2025.5.10

新兴行业新机遇,开启职业发展的第二曲线

新兴行业新机遇,开启职业发展的第二曲线

院校招生 2025.5.10

两大顶尖商学院联袂打造 四城联动培养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推出全球管理硕士双学位项目(Global MiM)

两大顶尖商学院联袂打造 四城联动培养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推出全球管理硕士双学位项目(Global MiM)

院校招生 2025.5.9

重要通知【招生动态】杭电2026年MBA(非全日制)提前批面试的通知

重要通知【招生动态】杭电2026年MBA(非全日制)提前批面试的通知重要通知【招生动态】杭电2026年MBA(非全日制)提前批面试的通知重要通知【招生动态】杭电2026年MBA(非全日制)提前批面试的通知
院校招生 2025.5.8

杭电MBA教育中心赴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访问交流

杭电MBA教育中心赴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访问交流杭电MBA教育中心赴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访问交流杭电MBA教育中心赴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访问交流
院校招生 2025.5.8

这几所双非院校,比985奖学金还高!

这几所双非院校,比985奖学金还高!

这几所双非院校,比985奖学金还高!这几所双非院校,比985奖学金还高!这几所双非院校,比985奖学金还高!
院校招生 2025.5.6

全国985院校MBA项目学费汇总!最低7万!

全国985院校MBA项目学费汇总!最低7万!

全国985院校MBA项目学费汇总!最低7万!全国985院校MBA项目学费汇总!最低7万!全国985院校MBA项目学费汇总!最低7万!
院校招生 2025.5.6

26招生 | 2026浙江大学EMBA招生专题正式发布!

26招生 | 2026浙江大学EMBA招生专题正式发布!

26招生 | 2026浙江大学EMBA招生专题正式发布!26招生 | 2026浙江大学EMBA招生专题正式发布!26招生 | 2026浙江大学EMBA招生专题正式发布!
院校招生 2025.4.29

京津冀商学院聚首腾讯总部 共探专业学位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京津冀商学院聚首腾讯总部 共探专业学位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京津冀商学院聚首腾讯总部 共探专业学位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京津冀商学院聚首腾讯总部 共探专业学位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京津冀商学院聚首腾讯总部 共探专业学位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院校招生 2025.4.27

高性价比!各省学费最低的MBA院校汇总,收藏!

高性价比!各省学费最低的MBA院校汇总,收藏!

高性价比!各省学费最低的MBA院校汇总,收藏!高性价比!各省学费最低的MBA院校汇总,收藏!高性价比!各省学费最低的MBA院校汇总,收藏!
院校招生 2025.4.22

解锁智慧资本的投资之道:西交利物浦大学IMBA2025上海大师课启智之旅

解锁智慧资本的投资之道:西交利物浦大学IMBA2025上海大师课启智之旅

院校招生 2025.4.16

招生工作 | 浙工大MBA、MEM招生宣讲会暨校园开放日

招生工作 | 浙工大MBA、MEM招生宣讲会暨校园开放日

招生工作 | 浙工大MBA、MEM招生宣讲会暨校园开放日招生工作 | 浙工大MBA、MEM招生宣讲会暨校园开放日招生工作 | 浙工大MBA、MEM招生宣讲会暨校园开放日
院校招生 2025.4.16
联考课程 查看更多 >
MBA等管理类硕士择校与面试系列课程

MBA等管理类硕士择校与面试系列课程

2

¥ 9.90

田然管理类联考综合写作系统课程

田然管理类联考综合写作系统课程

579

¥ 199

历年英语真题精析

历年英语真题精析

1

免费

备考教材 查看更多 >
MBA管理类联考历年真题精讲精析4本套

MBA管理类联考历年真题精讲精析4本套

37

¥ 179

MBA MPA MPAcc管理类联考历年真题试卷

MBA MPA MPAcc管理类联考历年真题试卷

315

¥ 29.80

考研英语(二)历年真题集(2016-2025年)

考研英语(二)历年真题集(2016-2025年)

33

¥ 16.80

杨琼

杨琼 高级教育顾问

QQ: 2126999655

TEL:15311676757

立即咨询

免费领取最新备考资料

加入备考交流群

相识不恨晚,备考路上肩并肩

关注都学课堂,了解最新资讯

都学课堂服务号
都学课堂MBA
  • 问老师

  • 手机看课

  • 微信关注

  • 我有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