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MBA英文面试流程及规则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12日浏览数量:1494

关于MBA的面试,每年都会有一些变化和调整,而对于英文面试的这部分,也是很多同学们最为头痛的问题,英文面试的主要目的是判断你的英语水平是否适应MBA的基本要求。面试时一般是两个老师,一个老师为主,另一个基本上不做声,只偶尔插话。你一般会被要求用英语简述自己的简历。然后老师会问你一些问题,比如你为什么要考清华而不考北大,你的第二志愿学校为什么要那样选,你工作经历中的一些事情,等等。估计每个人的都不一样,基本上是根据你的简历提一些相关的问题。下面将几所主要院校的MBA英文面试流程做个简单介绍。

 

清华大学

 

1)、中文面试结束后,另行安排时间进行英文面试,可根据时间段自己寻找面试搭档,两人一组。

 

2)、抽签决定面试讨论问题,给几分钟准备。先由老师对个人提问,问题较简单。

 

3)、二人针对抽签决定的话题进行情景对话。内容多且涉及广泛,通常涉及社会热点,对某事的观点,生活态度等内容,时间3分钟。

 

场景举例:

 

1)、 在商场,一顾客和一售货员在谈话;

 

2)、 两位大学同学毕业多年后首次见面;

 

3)、 在交通堵塞的公共汽车上两位乘客在交谈;

 

4)、 快放暑假了,两个同宿舍的大学生在谈计划;

 

5)、 在操场上,一学生碰上他的老师也在锻炼。

 

北京大学

 

1).中文面试结束后,由一位考官对每位同学问一个问题。

 

2).问题内容多涉及:来自哪里?工作情况?个人爱好?性格特点?毕业院校?专业?公司介绍?

 

3).问题较简单,且考官有时在你听不懂时,再用中文问一次,态度随和。

 

人民大学

 

1).题目相对简单,主要提问教育背景、工作背景,教师会根据考生所回答问题进一步深入提问。时间大约每人5~8分钟。

 

2).一名英语专业的老师进行面试(个别小组的老师为外籍英文教师),另一名记录助手一般为在读研究生。

 

3).一般不会提到涉及管理理论方面的问题。

 

 

复旦大学

 

英文讨论一些个人的内容,涉及背景,期望等.

 

整体侧重口语表达,一般听说流利即可

 

南京大学

 

要求用英语进行自我介绍,然后回答面试专家的提问,这部分占20分。

 

西安交大

 

1).选择题号。

 

2).老师念题。

 

3).考生作答。

 

湖南大学

 

(1)、英文自我介绍。

 

(2)、提问:你在MBA联考中认为哪一学科最难,为什么?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毕业后你是否会更换行业以及工种等等。你的实践知识和书本知识的区别?实践与理论的区别。这部分占5分钟。

 

注意事项:

 

回答随机提问时的注意事项:

 

1、 充分准备,把可能的问题和答案先翻译成英文,牢牢背诵;

 

2、 面试中尽量往自己熟悉和有准备的领域引导;

 

3、 注意发音和语调,语速以稍慢为好。

 

4、虽然说提高英语水平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个人简介还是可以尽量写得精彩,背诵熟练,有条件的话找个高水平的人指点一下,除了修改语句,还可以纠正发音,这样可以提高你的起评分;由于事先了解到考官的问题基本上围绕个人简历(包括所提交的中文短文),难度不大,所以准备的时候,与自己经历相关的词汇要尽量多掌握。英文面试与中文面试的最大区别在于,这次面试主要是考察英语水平,也就是说考官不看你说什么,就看你怎么说,你只要不离题太远,大可畅所欲言。考官的问题平均有5、6个,回答不上也不打紧,就是别停,保持和考官的交流。对考官的语音大可不必担心,大多数都不怎么标准,听不懂时来句“I beg your pardon” 请考官再说一遍也不失为一种互动的交流。此外微笑、目光也都有助于交流。

 

进行情景对话时的注意事项:

 

1、尽快确定谈话主题,分配角色;

 

2、相互配合,形成交流;

 

3、语速以慢为好,尽量说得清楚明白。

 

小结:

 

所有的英语面试都是以考查考生实用英语表达能力为宗旨,回答的内容其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It is not what you said that matters but how you said it。

 

没听明白可以重问。

 

尽量表现得轻松自然。

 

讲话要流利,不要拘泥于内容,过难的内容就要绕过去,不会过分查证信息的真实性。

 

就同作文的要求一样,不要有语法错误。有一两个精彩之处,发音、气质、谈吐,意思传达的比较准确、通达就可。

 

语速。不能过快,也不能过缓,要在面试之前找找感觉。

 

着装。一定是正式,切记。

 

举止。不能含胸缩背,坐着乱动,更不要主动寻求与考官握手(当然一般没有机会)。

 

学会倾听。注意:集中精力,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的“倾听”,而不是左耳进,右耳出的“旁听”。